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环球热议:“我们”的光影交汇
来源: 东方资讯      时间:2023-03-10 12:25:35

“我们”的光影交汇


【资料图】

教坛随笔

——那些“链接”的瞬间

□曹新悦

“老师,你就给我写首诗吧!”

“我……我可是真的写不好耶,那需要灵感,需要诗味儿……”

“可是,你不是说我写得好吗?”

“是啊,多想回到你们的年纪……”

一个小姑娘在课间,缠着我给她写首诗,作为礼物送给她,因为我错过了她去年的生日。

我总是喜欢和这群孩子们谈天说地,从课堂到课间。

“看见”与“看不见”

《安塞腰鼓》是一篇情感充沛的散文,西北农民在热烈的鼓点中舞蹈,酣畅淋漓地给观众们献上一场精彩的表演。起初,我和孩子们总是觉得似乎隔着一层纱,难以领会这民间艺术的妙处。

于是我们看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我们听谭维维唱《华阴老腔一声喊》,我们了解陕北的地理特征,我们开始朗读文本中的句子……

“我们看视频听音乐的感受和读文字的感受不大一样,用的是不同的感官,我们在视听中获得的信息是不是比单纯文字的视觉中获得的信息更多呢?”

“嗯,视听感受更丰富啊老师,我喜欢看视频听音乐。”

“老师,如果一个人在家,我也读不下去文字,但是视频和音乐就很适合一个人欣赏。”

……

“那么,文字可以死去,视频不能消失咯?”

“也不是,我们学习其他的知识还是需要文字的。”

“其他的?譬如视频里我们看见的和没有看见的,在文字里面都有更多的表现?今天,我们探索两个问题:一是刘成章的文章是如何表现我们在视频里看到的热烈场面、力量之美的?二是他的文章里有没有表现出视频里没有呈现出的内容?”

我带着孩子们大声地诵读,贴近文本的脉搏,读着读着,孩子们似乎被文字点燃了,用上了夸张的语音语调,仿佛要被吸进文字里,领着文字起舞。

孩子们读出了排比恢宏,多角度表现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读出了间隔反复,将情感逐步推向高潮;读出了对比鲜明,凸显出黄土高原孕育出的这些后生们表演的惊心动魄;也在长句和短句的变换中,读出了文字仿若鼓点的节奏……

原来,抛却视频,我们也可以有身临其境之感。

孩子们指出,作者的开头还点明了后生们的朴实沉稳及击鼓前安静的场面,作者还在结尾写道“世界出奇的寂静”“陌生”“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是我们在视频中没有看到的。用意何在呢?我们一起探索,开头为下文高亢鼓声响起时候做预备,做铺垫,蓄积能量,只待蓬勃而出;结尾处则与前文热情洋溢的表演形成鲜明的对比,用鸡啼衬托极度的安静,则更能显出中间部分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豪迈之美……

我们在“链接”文本与视听材料,在“看见”与“看不见”中探寻文本的魅力。

“封神之作”的诞生

小姑娘约我,周末去看欧梅,说醉翁亭里的欧梅快谢了,我们得赶快去。于是,她周六的晚上坐火车,回到故乡,只为了这一睹花容。

小姑娘的好朋友也在,我和两个青春烂漫的生命,在醉翁亭里徜徉,欧梅的苍劲的绚烂,菱溪石嶙峋的曼妙,还有西山上星星点点的嫩绿,都让我们沉醉。两位小友,赏花时,明眸晶亮;观亭台,举止轻盈;抚石间,笑声回响。

拾级而上,西山拱秀处,正是取景拍照好去处。时而弯腰,时而端坐,时而远眺——她们在记录春天的故事,会心的遇见。杏梅灼灼的三月和青春烂漫的姑娘,相机快门咔咔,我赶紧连拍数张,一定要留存这美好。于是,就诞生了她们惊呼的“封神之作”。

一位姑娘端坐,望向怡亭窗外,清风拂起秀发,晨光辉耀面庞;一姑娘侧立,手执相机,用心定格这春光美景。两位姑娘的娴静绰约,在这张“封神之作”里集中呈现。

那天早晨,我头昏头疼的感觉被春光治愈,也被小朋友们的活力点燃。

打破“隔离”的学习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以来,我都以为,教师被取代的时代近了。海量的资源,完全满足得了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教师个体知识储备及认知的局限性,或许就是无法超越机器的所在。ChatGPT的出现,更是让我们多了被替代的恐慌。

那天,我给孩子们播放我三年前录制的《核舟记》视频,看了以后,差不多可以掌握此课需要学习以应对考试的内容。

可是,孩子们纷纷吐槽:太快啦太快啦……暂停一下,我们还没有思考呢……我们讨论一下啊,我们就这样记录笔记就行么……

原来,对着文字信息,隔离着接收;与同伴一起,讨论着交流。这二者确实不能等同,我们需要信息的输入,也需要情感的交流啊。

这些年的教学生活中,有许多情景历历在目。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就着某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关于《我的母亲》,“智慧派”和“心机派”的唇枪舌战;我们在校园的紫藤萝花架下,对面而坐,分享各自对于《小王子》的感悟;我们在校园的操场上,就着秋日午后的阳光,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还有我趿拉着左右穿错脚的鞋子,披头散发地走进教室,在哄堂大笑里与他们严肃地探讨巴金散文里隐藏的意蕴……这些,是孩子们推动着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突破自我,自由飞扬。

打破“隔离”的学习,“链接”彼此的生命,这才是有温度、有温情的学习啊。

我与孩子们那些“链接”的瞬间,“我们”光影交汇,生命平等地对话,云朵推动云朵,树摇动树。

于是,这一天,我写下了一首诗,送给小姑娘。

树·梦

仿佛总在梦中

有一棵树

根茎 向下 深深蔓延

枝叶 向上 高高托举

我不是 只为了

遇见那慎重开满的花朵

我不是 只窃喜

为我落了一地的芬芳

我与树 一样

脚踏大地 贴近泥土

仰望苍穹 满目星河

双向奔赴 山海不惧

(作者单位:滁州市实验中学)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

供应